8月3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等事项的决定》。经研究论证,国务院决定取消11项行政许可等事项,其中包括了“机动车维修经营许可”。另外,自本决定发布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按规定向社会公布,并加强宣传解读、确保落实到位。
据悉,取消“机动车维修经营许可”审批后,交通运输部将制定完善并公布维修业务标准,督促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通过以下措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1.建立健全机动车维修经营备案制度,及时公布相关信息。
2.要求机动车维修企业严格按照标准开展维修业务,维修服务完成后应提供明细单,作为车主追责依据。
3.加强对机动车维修行为的监管,对维修企业出现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处罚。
4.建立黑名单制度,深入推进维修诚信体系建设。
根据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的数据,如果加上有照(营业执照)无证(机动车维修经营许可证)企业,目前国内从事维修服务企业的数量约有上百万家,未来这些企业将处于同样环境下公平竞争。
国务院文件截图
政策解读政策一出,众多专业人士,对此项改革进行了深度解读。
其中,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技术和标准化委员会副秘书长底彦彬与湖北省汽车售后服务行业协会冯和秘书长就此政策4点内容进行解读分析。
第一点:建立健全机动车维修经营备案制度,及时公布相关信息。
冯和:以前是属于审批制,就是维修厂办好工商执照以后。接着到运管部门办一个道路运输许可证,许可证上把企业分为一二三类,这三类的开业条件里面说的很清楚,对硬件设备的要求、人员的要求、包括软件的要求等很具体。三类企业各有各的经营项目和范围,不能超限经营。如果超限经营,运管部门是可以处罚的。
现在把这个改成了备案制,由审批制改成备案制。意思就是,维修厂办好了工商执照以后,根据维修厂的经营范围,到相关主管部门备案一下。不管主管部门同不同意,维修厂都可以开业。至于维修资质,有关部门许可之后,通知维修厂,就表示维修厂可以合法经营了。
第二点:要求机动车维修企业严格按照标准开展维修业务,维修服务完成后应提供明细单,作为车主追责依据。
底彦彬:行业几个常用标准,开业标准,维修工艺的标准,维修服务的标准,大修的标准,举升机的,喷烤漆房等,但这些标准文件比较学术,难以理解。
应该把知道的标准集中起来,变成一个门店能够理解,并且能够执行的东西,店面按照合格不合格去做就行。维修服务完成后,企业应该提供明细单,作为车主追责的依据。明细单实际指的是服务的凭证,比如说三单一证,进厂检验单,过程检验单和竣工检验单,这个都要齐全,然后一证就是出厂合格证。
维修企业给车主提供的明细单是标准的工单的格式,也叫结算单,交通部正在制定相关的标准,包括配件,工时等都有具体的规定。
另外,每个车主的维修档案都要保留,纸质的要保留三年以上。近年来交通部也在推维修电子健康档案,强制企业把一些数据上传给当地的行业管理平台,一直到交通部。
第三点:加强对机动车维修行为的监管,对维修企业出现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处罚。
冯和:现在是事先备案,事中监管,事后处罚。从长远来看,政府的处罚力度会越来越大。如果维修厂超范围经营,主管部门检查到就会进行处罚,处罚比以前重一些。表面上看门槛降低了。实际上门槛升高了。
不过整个市场还要有一个吸收、消化、整改过程,从长远来看,是个好事,但是在这个路程可能还有点长。
第四点:建立黑名单制度,深入推进维修诚信体系建设。
底彦彬:黑名单对企业来讲,威慑力更大。企业上了黑名单意味着什么?寸步难行。国家有一个信用信息的共享平台,一旦进入黑名单,办贷款、办投标,在政府任何窗口办事,都会很困难。
企业需要做信用修复,但这个是比较复杂的一套程序和过程,许多地方的信用修复机制不完善,甚至还有地方办不了信用修复。
实际上放宽许可证,国家也会通过狠抓质量、环保和信用,规范企业依法、规范经营。
政策影响还有许多维修连锁百强和运管处维修科负责人等众多专业人士,对此项改革进行了深度解读。
有人认为表示地方主管部门对事中事后监管要加强;政策的落地将加快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制定服务标准和后期监管更为重要......
各方观点莫衷一是,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和中立观点。
正面影响:
1、维修企业将节省一笔维修资质审批费用。
2、拟进入后市场的企业节省去了繁琐的审批手续和时间,能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如何创新经营模式上。
3、为产业资本进入汽车后市场清除了障碍,比如车享家等全国维修连锁企业就不需要在各地申请许可证。正准备进入该领域的瓜子二手车和滴滴等新势力企业正当其时。
负面影响:
1、取消后不利监管。维修行业不是能宏观调控的市场,客户之间的矛盾与维修方的质量问题,会日趋增进。没有政府管理,终会乱而散。
2、不少行业人士担心维修产能又会扩充,使产能过剩情况加剧。
3、设备不再是拿维修资质的必要条件,对部分设备生产商而言利空。
4、对拥有维修资质,自己不准备经营、想高价转让的企业利空;在很多城市,有资源的企业或个人,通过捆绑维修资质的方式,让部分维修企业加盟,实际上是变相交“保护费”。
中立观点:
1、不能触动环保底线。去年环保风暴之后,三类维修企业或无证经营的路边店违规喷漆作业,在大中城市成效明显。而今年“环保”仍是中央三项重点工作之一的大背景下,预计环保仍是持续高压状态。
2、维修企业的环保仍以备案制为主。如北京规定,230平米以下的服务企业先备案,后续主管部门以抽查为主进行管理。
3、维修门店类似便利店,未来是社区服务概念。这类服务企业能促进就业,政府是鼓励的。现在主要是工商、环保和消防这三方来监管,实际上是层层下放到街道办事处,后者委托城管来进行督察和监管。
对此新规,你是怎么看的?在下方评论告诉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