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
所以我特意作诗一首
送给要聊的话题
“晚风轻拂澎湖湾
经典老车骈死在沙滩”
没错
今儿要和您聊的
就是咱们的
“汽车文化”
(北京汽车博物馆)
有人说:
北京就有座汽车博物馆啊?
而且你看
国内也不是没有老车啊?
(北京郊区某废车场中停放的Oldsmobile)
(北京郊区某废车场中停放的BMW E34)
所以不能说
文化在咱们国家
断了香火
……
不过我想问您:
如果您是一辆车
您是愿意跑在路上
直到烧尽最后一滴油
还是屈服命(zheng)运(ce)
尚有余力就待在博物馆?
(美国街头1983年版Oldsmobile Delta 88)
一辆车的使命
不是被纪念,而是奔跑
放它去跑
就是对它的崇拜和尊敬
这,才是“汽车文化”的正确打开方式
(国外街头的BMW E34 M5)
汽车节:
别让汽车走进博物馆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早早早,这个聚会你可别迟到!”
又是首我编的打油诗
是不是每一首都意境深远?
这首诗(暂且称为“诗”吧)
这是老外们参加汽车文化节的心情写照
在国外有很多历史悠久的汽车节
它们的目的不是把博物馆中的汽车
拿出来供游人参观
而是聚集那些老爷车的车主们
让他们开着自己的“老伙计”参加聚会
1圆石滩文化节
人家的车之所以是文化
首先是因为大环境
像圆石滩汽车节
1950年就开始有了
起初只是当地举办的一个小型汽车赛事
谁想到半个世纪过去了
它成了世界最著名的汽车节
再想想咱们的1950年
……
(含泪省略5千字)
其实圆石滩是一个“车展”
不过它并不像其它车展那样
汽车厂商们争奇斗艳
一把一把地砸钱、砸钱、砸钱!
记者们不会为了抢好位置
挣个头破血流
快门的声音也不是为抢头条
或者拍摄新车
“大法师”们的镜头更不会只对着半裸的模特
一切纯粹只是为了那些年过半百的
老爷车
聚会的同时还会伴随
拍卖、巡游、比赛等活动
且圆石滩的大部分所得会被用在慈善事业上
种种原因
是它与普通商业车展的最大区别
2古德伍德“速度节”
历史会淘汰跟不上时代者
也会筛选出该留下的人
淘汰的,走进坟墓
留下的,走向红毯
对汽车来说
最长的红毯是一条由沥青铺装、草垛点缀
长1英里多的小小山路
它叫“古德伍德”
只要尚能奔跑
车,是无法察觉自己已经变老的
它们来到古德伍德时会想
这里的主角不一定是自己
而是老车手嘴里嘟囔着的那一个个
与汽车和肾上腺素相关的
有年代感的故事
而这种故事
我们取名为“速度”
古德伍德是“世界上最贵”的汽车聚会
那是因为没有人能估算出这里的车价值几何
这场聚会的主办方
会让每个小时都出现一次惊喜
每出现了一辆价值不菲的老车
死忠们就会习惯地估算这辆车
究竟值几辆现款劳斯莱斯
我们习惯用第三人称去称呼汽车
所以我们手中的老伙计(汽车)
对我们来说永远只是代步工具
当你什么时候学会
用第一人称描写汽车
那么“他/她们”也就会变得鲜活
它(汽车)将成为你身边一个讲起故事滔滔不绝的朋友
或是一骑绝尘
或是满腹经纶
然后,你和他去那个叫古德伍德
的红毯上走一走
你们,便都会成为“文化”
咱们中国的汽车文化
发展得怎么样了?
▼
为什么咱们自己的车只是“代步工具”
首先,咱们的起步比人家晚
不过人家东南亚、南美这些地区
汽车文化起步也挺晚的啊!
但人家也有自己的汽车文化
所以咱们国家汽车“无文化”
原因只能是……(你懂的)
但也有令人欣慰的地方
现如今很多爱车的车迷
正在依靠自己的的绵薄之力
为中国汽车文化做着贡献
(中国老爷车拉力赛)
(中国老爷车展览会)
不过因为政策和民众基础……等等等等的原因
中国汽车文化发展得非常缓慢
“老车不死 只是凋零”
在中国
很少有人愿意把精力和时间
投入到振兴汽车文化当中
如果非要提一个人
我想提侯晓明这个名字
(中国老爷车联盟副秘书长——侯晓明)
不仅仅是因为侯爷(圈里人对侯晓明的昵称)的江湖地位
也是因为我曾和他促膝长谈
我觉得他是为数不多的
对汽车文化执着到“痴”的中国汽车人
(侯爷的工作室的一角)
记得那天和侯爷聊一个多小时
我能从他眼神中捕捉到
“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本来觉得在中国谈汽车文化是一件沉重的事
谁曾想侯爷只跟我说:
“那是因为你还不够热爱!”
不过
仅仅通过像侯爷那样的民间
爱好者们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政策的支持才是决定性的
为啥人家的汽车叫“文化”?
可能是因为大环境
亦可能是因为
我们还不够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