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车挺大气的,操控也不错,只可惜座椅只有加热而没有通风功能,我还是决定不买它了。”这番评论看似任性,但汽车座椅的好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对某款车的印象,甚至会影响驾驶者的驾驶习惯。
而在汽车设计中,设计师第一步都是先确定座椅设计,因为只有确定坐姿后,方向盘、踏板、中控台、车门灯这些位置才能最终确定。而设计一款舒适的座椅,每家车企有一万种方式把座椅做到舒服,但实际使用效果只有自己才知道,相信不少人或多或少对自己车里的座椅有过吐槽。那到底一套好的座椅是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座椅舒适不止是防疲劳
汽车座椅作为人体与汽车接触的第一媒介,对人体提供足够的支撑作用,同时肩负着传递人与车之间各方向的加速力、缓冲外界传入车内的冲击等作用。人与车的交流,除了握着方向盘的双手以外,就是靠在座椅的头部、背部、臀部以及大腿,因此汽车座椅是影响人对一辆车素质判断的重要因素。
而要设计一款舒适的座椅,座椅就要提供足够的支撑,简单而言就是和身体比较贴合。事实上,驾驶者在驾驶过程中感到肩膀、脖子疼痛的比例占了约23.6%,更有超过一半的驾驶者有背部疼痛的经历,这主要归结于座椅没有提供一个正确的支撑方式,因此在设计上首先要符合人体生理的特性。
人的脊椎在自然状态是呈自然S型弯曲,颈部向前凹而肩膀向后弯曲,顺延下来腰部位置前凹、臀部后凸。而一款优质的汽车座椅,应该让驾驶者坐在里面的时候,脊椎能符合“生理弯曲”线条,因此座椅靠背设计成上半部分凹陷,下半部分突出的造型,来令臀部和腰部获得足够的支撑。
除了解决长时间乘坐不累外,还需要考虑行驶过程中的加速度问题。在一些急加速或者急转弯情况下,人体受到的横向加速度可以达到0.7g左右,因此座椅需要提供一定的侧向支撑,来防止驾驶员或者乘坐者身体的来回移动。为了减少行驶时的颠簸感,汽车座椅需考虑动态情况下的振幅问题。一些厂商通过调节泡沫和座椅弹簧的特性,来消除这种不适感。
真皮才是高端?
座椅材质方面,很多人非常抵触织物座椅,认为会严重拉低车子的形象。座椅材质确实对座舱氛围起着关键影响,但除了考虑“面子工程”外,舒适性、耐用性、耐光照、清洗难度等都是重要的考虑因素。譬如刚才提到的织物座椅就有着不错的透气性,不管冬天还是夏天,织物座椅都不会让你感到任何不舒服。同时,织物座椅摩擦力比较大,能防止人在座椅上滑动。
真皮座椅会更显档次,而且耐脏容易打理,但由于成本问题,市面上很多真皮座椅并不是真皮,而是用PVC材质来替代,透气性和柔韧性比较差。Nappa座椅是比较高档的真皮座椅,一般采用羊皮、头层牛皮或者二层牛皮等动物真皮制成,表面光滑,质地柔软,但耐用性一般,主要运用在宝马、奥迪、大众等品牌的高档车型上;Designo座椅则是真皮座椅中的战斗机,选材来自德国北部农村最优质的小牛背部皮革,经过精致的制作工艺,皮质细腻而柔软,透气性和舒适性也不用质疑,一般出现在奔驰的高端车型上。
除了织物和真皮,绒布+真皮混搭座椅如今在很多车型上都会配备,还有仿毛皮翻毛合成材料座椅,在保时捷911等跑车上经常看到,耐用度高,但保养难度大。
座椅功能花样百出
虽然座椅看起来跟“高科技”、“数字化”等高大上技术不太沾边,但座椅上的便利设备也逐渐增加,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座椅调节装置。
早在1940年,汽车工程师为了改善座椅舒适性,研发出电动调节座椅,在1950年就已经有了支持4向、6向的电动调节。一般而言,座椅调节最常用的方向包括前后、上下、靠背角度高低这6向,8向是多了背部支撑,而豪华车上已经能够支持30向电动调节,因为调节范围太大,座椅记忆功能也油然而生。当然,车企对于座椅设定各有不同,即使同样是6向电动调节,实际使用的效果也可能完全不同,最好还是需要实际体验。
座椅加热和通风功能是大多数中高端车型的“常客”,很多外围门店也可以提供加装服务。这两项看上去很新潮的功能,其实在1966年的凯迪拉克上就配备了座椅加热功能,而通风功能因为制作工艺更加复杂,诞生的时间稍微晚一些,首次出现在1997年萨博汽车上。
座椅加热对于北方车主很有吸引力,相反座椅通风就是南方车主的福音。在一些低端车型上一般没有座椅加热和通风功能,虽然可以通过后期加装,但座椅是非常重要的安全部件,后期加装对座椅耐用性和安全性都会产生不少影响。
座椅按摩功能是最近新出的花样,可以缓解驾驶者和乘客长时间坐车的疲劳。但另一方面,随着座椅功能的增多,座椅减重成为一个新的问题,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逐渐普及的时候,很多电池被安放到座椅下面,如何让车内空间最大化,这对座椅设计又提出新的挑战。当然,工程师对汽车座椅的畅想从没有停止,在实现自动驾驶后,车内成为移动的空间,或许还将出现旋转式或者悬浮式的座椅。
归根结底,汽车座椅的好坏直接影响乘坐舒适性和车内人员安全性,对座椅的选择要立足于自身需求和荷包。但道理听了那么多,汽车座椅到底哪种才好,只有自己坐过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