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写于2002年,略作删减。
90年代初、中期,当我们在欢呼我们的电脑整机生产第一次做到与世界同步时候,我国的轿车生产水平却与国际水平相差巨大,当时我的最先进的车型是普通桑塔纳、标致505和刚面市的捷达等,而这些还都是别人欧洲80年代的车型。
◤桑塔纳2000是1997年代表车型之一
1994——1996年是中国汽车工业热闹的年头,国内汽车行业进行发生了一系列大事,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汽车的关心和搞好汽车工业的热切希望。
1994年,国内媒体开始炒作“家庭轿车”。当时很多人认为,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轿车已经开始进入家庭。
◤1994年保时捷为中国市场设计的C88家庭轿车,中国家庭差一点就开上了保时捷
◤1994奔驰为中国家庭开发的FCC,后来这辆车演变为第一代A级
有专家拿出了国外的数据来证明这一点,尤其是日本的。
当时对“家庭轿车”的理解,一是经济安全,二是技术要有一定的先进性,三是适合中国的道路情况,四是大小适宜,可以满足一家大小4、5口出外的空间要求,五是成本要低,适合大规模生产。
但几年后,最终这辆“家庭轿车”还是没有出现,当时我们的确还没有具备轿车大规模进入家庭的条件。
1995年最瞩目的事情就是国家是新的汽车产业政策的颁布。在这个新的产业政策中,肯定了汽车工业在经济中的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汽车工业在工业中的定位是——龙头行业。
政策的另一方面,汽车工业将会作为经济建设中的重点来抓,而在汽车工业中,调整结构是工作的思路,明确要重点发展轿车和重型汽车是今后主要的发展方向,轿车被放到了重中之重来发展。
具体做法方面,“抓大放小”仍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国家将重点扶持一批上规模,技术先进的汽车企业,逐步淘汰弱小的企业。国家原则上也不再审批新的汽车项目,以解决当时汽车行业混乱的局面。
希望是大的,但往后的几年,全国汽车生产量几乎没有的增长,而汽车产业的结构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广州标致505最终于1997年走下历史舞台
当时有人提出:卡车生产是小学水平,轿车生产才是大学水平。而我们把这个的大学寄希望在国内几家合资的轿车生产厂家上,但它们都遇到了各种困难。
例如当时的广州标致,法国人一直在技术转让上诚意不够,使得标致车的技术水平和国产化率没办法降下来,车型已经大大落后,企业建成十几年,年产量还不到2万辆。
可以说,那时候是中国轿车产业的艰难时期。阻碍行业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国家和地方纷纷向私人轿车开刀,征收各种税费,有些地方的购置附加税已经是车价的1/3,谁还敢买轿车。
各种不合理的政策和规定导致了汽车产业的奇怪现象,高技术的轿车卖不动,低水平的微型车和农用车市场却异常火曝,因为这两种车在税收上享有很大优惠。
◤生产农用车发家的湛江三星,有多少人曾经记得?
到了最后,不仅原有的微型车和农车厂家开足马力生产,连一汽、东风这些大的汽车集团也插手这个市场。当全世界的汽车工业都在向高技术进军,我们却靠生产低水平产品生存。
但轿车卖不动的最主要原因,是我们汽车生产厂家的落后,产品技术太落后,价格也太高。因为我们每年都进口大量的国外高档轿车,几十万一辆的天价,但购买者甚众,这还不包括走私车和众多打着国内品牌的的进口拼装车。
◤奥迪100是当时国产最豪华的汽车
国产轿车当时最高档的是一汽大众的奥迪100,80年代的老车型,还敢卖30多万一辆,和同级别的进口新型车一样价!
如果你要说买一辆经济型的家庭轿车,即使你能够忍受夏利、奥拓落后的车型,但也会被它10万元的售价吓跑,至于桑塔纳和捷达,接近20万的身价,显然不是为百姓准备的。
显然,这样的市场环境,家庭轿车市场是无法启动的,而这个市场无法启动,国产轿车销量就不会上去,又会进一步约束轿车工业的发展。
1997年举国同庆香港回归的时候,发生的两件事为后来的中国轿车市场高速发展埋下了伏笔。
1997年,广州方面在合同到期后终止与法国标致的合作,广州标致谢幕。在香港回归一周年的1998年7月1日,原来广州标致的工厂换上了一块新的牌匾——广州本田。
◤广州本田雅阁6代,前双叉臂后多连杆悬挂设计
同样在1997年1月,上海通用汽车金桥项目工地打下第一根桩。
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汽车项目,但当年上海通用却是例外,上海通用是上海市历来一次投资最大的经济项目,但它却也是建成投产最快的项目,从厂房建设到第一辆别克轿车下线用了不到2年时间。
◤上海通用别克新世纪,帮助中国轿车走上了快车道
当年的别克新世纪轿车是98年北美最新车型,价格也合理,它的出现一下子就占领了原来奥迪100和部分进口轿车的市场。
而南边的广州本田直接生产最新款的北美版的本田雅阁轿车,马上得到了市场的认同,原来广州标致十几年都达不到的年产量2万辆的数字,广州本田第二年就超过了。
本来人们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不高,私人购车应该也是以经济型轿车为主,豪华高档轿车应该是私人买不动的。
但买车的人却在别克和本田的专卖店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而且所有出售的轿车都不能当场提货,要买车必须预订,甚至要等几个月后才能拿到车,竟然有人干起了炒买购车指标的事。
1997年后的上海通用和广州本田,尤如一根导火线,点燃中国轿车的市场。